close

有時候為了喜歡的事物會瘋狂的找尋任何和他相關的一切

恨不得一一啃食吸收成身體與心靈的一部份

 

看了美版的<噬血童話>後,旋即訂購了歐版<血色入侵>和原著小說<血色童話>

<血色入侵>是十年前第一個翻拍小說的歐版電影

十年後,趕搭今日超殺女狂熱列車,有美版的<噬血童話>問世

 

1.維吉妮雅

原著小說裡,每個角色都有戲份,就連門口的護士阿姨內心的百無聊賴也刻畫了一頁多

被攻擊的女配角維吉妮雅,在美版裡,僅是一個鄰居的角色,很簡略的帶過

歐版裡,從他最後決定開窗毀滅了結自己,是比較貼近原著的敘事方式

原著裡,維吉妮雅內心的天人交戰甚是深刻,也讓人跟著她像心上有隻毛毛蟲一樣地騷動難耐

 

2.它

吸血的魔物此刻我已不想再定義「它」的性別

小說裡,類似是小小酷兒小說,美版沒有向男主角交代「它」的過去

歐版那幕男主角瞥見「它」光滑平面的下體心裡定是明瞭一切但卻選擇接受

小說裡則明白地讓男主角知道,「它」曾經是個「他」

 

3.男主角

不管是電影還是小說,在敘事的過程中必定埋下許多梗來合理化最後

男主角是個在學校受霸凌所苦的孩子

再加上身為家中獨子、被媽媽極度呵護、沒有什麼朋友

想他內心是相當寂寞孤獨的

但美版及歐版削弱了男主角在原著裡有點變態扭曲的性格

各找了兩個乾乾淨淨看起來十分可口的金髮碧眼小男孩大概是要美化這個故事

不過這使得男主角在知道「它」異於常人後卻沒有表現出震驚、害怕恐懼有些不合理

畢竟自己心裡需要有點不正常才可以冷靜地接受自己正和哪種東西打交道呀!

但原諒電影啦~短短一個多小時,要能表現精華又不失原著心意並不簡單呀(茶)

 

3.老人?

老人,究竟是戀童癖者?抑或是前一個小男孩?

我會覺得美版的老人就是前一個小男孩,從年輕時代,便無怨無悔地陪伴「它」

直到老了,行動力變差了,選擇在被人發現的同時往自己臉上澆硫酸,死也要保護自己最心愛的人

所以美版看完比看完歐版及原著還惆悵的原因便在此

但歐版、原著便不這麼刻意講明老人的角色定位

從原著裡老人看到年輕人便不自覺地勃起、射精、感到興奮

以及渴望「它」的身體肌膚、碰觸看來,他或許是個自願待在「它」身邊的人

不可考

每個人都有自己合理解釋和答案

這就是小說美麗的地方。

 

4.過去是讓人心痛的記憶

再來是關於主角的過去

美版完全省略了,電影神奇的魔力就是,你不會懷疑他為什麼會這樣

他可以一出現的時候就是吸血魔物,過去怎麼變成的,不重要

歐版出現了一幕類似被強暴的鏡頭,但畫面閃閃爍爍

刻意隱蔽了也許廣大觀眾看了會心疼的事實

很貼心

但在小說裡,卻大大地刺激了讀者惻隱之心

尋找獵物的「它」悠悠地對著獵物訴說那段「故事」時

看到此,心開始碎裂

而後心終於在擲骰子決定今天該凌虐誰的遊戲下徹底炸裂

他不過是個孩子!

 

5.雜魚

這個詞,是我從廣大批踢踢鄉民PO文學來的

意味著不太重要的角色,類雜草之意

美版果然是好萊塢經點敘事手段,直接將焦點放置在兩個主角、老人身上

雜魚不多,連主角他媽長什麼樣子都不太清楚(咦,他爸有戲分嗎?我忘了)

歐版較忠於原著,維吉妮雅的伴侶及他伴侶的那群朋友、男主角的父母

雜魚一多,故事就會顯得比較冗長,令人不耐

因此就電影來說,美版會比較符合現代人的速食口味

想弄清這些人的關係,看小說吧

小說裡,每個人都有故事,每個故事都好看

每個人在這個故事裡,都有存在的意義

點綴也好,強化故事性也罷,選擇看小說就不能速食心態

是本一翻就捨不得放下,看完一遍,還會再看一遍的好書!!

 

比較喜歡歐版及原著小說的「Let the right one in」

「Let me in」真是將老美粗魯的單刀直入表露無遺

 

在一次又一次地允許你進入

我也一次又一次地

將你放進我心裡越來越深處

我知道終有一天,我願意將生命交給你

這一生,也願意全然奉獻給你

你是不是對的人?(什麼是對的?)

我只知道,我喜歡你,這樣就夠了。

 

我一直都愛看外國翻譯小說,因為想像力太豐富了

最愛把自己丟到故事裡面,跟著主角煩惱、開心、難過

隨著故事發展緊張、惶恐、愀心最後釋懷、理解

像個孩子一樣悠游於每個精彩的鏡頭

不知道為什麼,文辭優美的散文看的我很不耐(我又不是文藝美少女)

不明白為什麼簡單的道理要用一堆XX的XX的XX的來展現自己不凡的筆觸?(這點父後七日電影裡靠杯得很經典)這樣有比較有學問???

這樣就不難懂為什麼我老是夢見光怪陸離的夢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蘋果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